真实的学问;塌实而有根底的学问。
例那对子…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,你们看,像不像?——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
英genuine talent; real learning;
切实有用的学问。
引宋•朱熹 《中庸章句》题解引 程子 曰:“其书始言一理,中散为万事,末復合为一理,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於密,其味无穷,皆实学也。”
《三国演义》第四三回:“公好为大言,未必真有实学。”
清•黄景仁 《将为北行留赠沉枫墀》诗:“方今重实学,大义了无昧。”
胡蕴玉 《<中国文学史>序》:“乾嘉 之世,文网日密,而奇才异士,无以自见,争言汉学,析辩异同,以注疏为文章,以考据为实学。”
指有实学之人。
引清•陈康祺 《郎潜纪闻》卷十三:“岭 表荒远,督 粤 学者,往多不举其职。独 惠半农 学士 士奇 輶轩所届,砥课生徒,甄拔实学,一艺必録,苞苴不行。”
真实的学问或才能。
引《三国演义·第三八回》:「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,故避而不见。」
《红楼梦·第一〇回》:「但毫无实学,倍增颜汗。」
例如:「真才实学」。
实学是一种以“实体达用”为宗旨、以“经世致用”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潮流和学说。中国实学思想肇始于宋代,在明清之际达到高潮,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形态,并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化的中介和桥梁。“实学”这一概念,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,涵义不同;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,因学派相异,也往往有不同诠释。但它始终有一个突出的特点,就是强调崇实黜虚、经世致用,主张关切时代主要矛盾、回答时代主要问题,主张学术要有益治国理政,从而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