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·爽气澄兰沼

秋日·爽气澄兰沼朗读

秋高气爽,秋风中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。霜露润在石头之上如美玉一般,满地的菊花瓣像是铺了一地的黄金。忽然间,太阳就落在了山后,天空中布满了乌云。远山已经看不清楚了,且在脚下的清石泉水寻找乐趣。

这组诗的第二首较为著名。此诗首联“爽气澄兰沼,秋风动桂林”,用偷春格(释惠洪云:“破题已引韵的对,谓之偷春格,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”)撑开秋空点题,而以高秋的“爽气”轻笼曾在阳春时令吐发幽香的“兰沼”,并用一“澄”字表示“兰沼”已进入“潦水尽而寒潭清”的季节,暗示时令的推移;接着明用“秋风”点题,妙在不写秋风凋伤物华的萧森气象,而以之摇荡于“桂林”之间,芬芳四溢,与兰沼后先相映,各领风光。这里是以明暗虚实交互映衬的手法传出妙趣:“兰沼”是虚,暗逗“桂林”之实;“爽气”是实,明示“兰沼”之虚,风光流转,景物宜人,领略“春秋多佳日”的风情。
颔联“露凝千片玉,菊散一丛金”,承上联的时令推移,拈出秋日特有的景象,美化秋之环境。玉露、金菊,本是寻常景物,惯为文人借以发抒凋零憔悴之感,世民却用擒纵放卷的艺术手腕,化腐朽为神奇。此中妙在“凝”、“散”两诗眼的斡旋作用。“露”是无具体形态的大景,经过“凝”字一收缩,变成了“千片玉”。这比“白露为霜”(《诗经·秦风·蒹葭》)要精致而生动得多。“菊”是有形、色、香的小景。经过“散”字一扩展,变为“一丛金”。如此一收一放,大有“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密”的气势。这一联写秋日景象,壮丽辉煌,一扫前人“悲秋”气息。
颈联“日岫高低影,云空点缀阴”,运用特写镜头,摄取一瞬间的奇景,美化了秋空,与上联相联系,构成了一幅秋趣图。“日岫”句,是远近高低峰峦受日光斜照影调移动的现象;“云空”句,是疏云筛动日影,或点点飞移,或连成片段,点缀渲染的动态。这联写动景,包容量极大:不仅日影云踪运转作态,而且相互映衬,生发出秋兴的生机。后代诗人摹拟者甚多,王维的“白云移翠影”(《林园即事》)、“赤日团平陆”(《冬日游览》),即从此诗境生出。大凡为诗,写静景易,写动景难,而此种动景又皆为人之所习见而不能道出,世民信手拈出,既见笔力,又显神思。
末联“蓬瀛不可望,泉石且娱心”,总束全诗,明示作意,表现了高尚的人格与诗格。“望”是全诗共有的:前六句是可望之景,末二句抒发不可望之感。“蓬瀛”,推展至仙境;“不可望”,立即收回到现实,为下句留余地:“泉石”即上文所写的山川胜景;“且娱心”即甘娱心于眼前的泉石,而不驰鹜于虚无的神仙世界。这一联收得浑厚含蓄,实则批判古代帝王的浮华,宣言自己的求实精神。
这首五律,完全合律,而四联皆对仗精工,实前无古人,后启来学,唐代新兴体制的律诗的初基,于焉奠定,陆游《初春书怀》中云:“清泉冷浸疏梅芯,共领人间第一香。”若移此以论诗,则李世民诗可谓唐代诗苑中的第一香。《全唐诗·太宗小传》所谓“……至于天文秀发,沉丽高朗,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,帝实有以启之焉”,良非虚誉。

李世民

唐太宗李世民(599年-649年),唐朝第二位皇帝,在位23年,年号贞观。名字取意“济世安民”,陇西成纪人(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)。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。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,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,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,为后世明君之典范。庙号太宗,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,葬于昭陵。 ...

李世民朗读
()
  • 过旧宅·金舆巡白水
  • 咏烛二首(其一)
  • 帝京篇十首(其三)
  • 望雪
  • 赐房玄龄
  • 守岁·暮景斜芳殿

相关作品

吴会风流。人烟好,高下水际山头。瑶台绛阙,依约蓬丘。

万井千闾富庶,雄压十三州。触处青娥画舸,红粉朱楼。

()

昭文昭文施一钟,悬空随叩警盲聋。

圆音不断周沙界,纯体金刚空不空。

()

庭前有嘉树,双双落奇鸟。卿云散组翰,焕彩张灵葆。

乳哺群雏娇,噰噰聚晴晓。春风游冶郎,翠骑飞芳草。

()

千卷储书作墨庄,梦随春草到池塘。涓涓碧井分仙社,面面青峰隔女墙。

丹桂燕山多异种,金砂樵谷有遗方。接䍦倒著閒临水,照见䰐鬖发影长。

()

山僧野性好林泉,每向岩阿倚石眠。不解栽松陪玉勒,
惟能引水种金莲。白云乍可来青嶂,明月难教下碧天。
城市不能飞锡去,恐妨莺啭翠楼前。

()

直上青云不作难,壮年何事挂衣冠。

功名已矣乘时望,风节翘然见岁寒。

()